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20-11-19 14:06:31
洲际导弹的制导方式
现役洲际弹道导弹一般采用高精度惯性系统,以传统机电型陀螺及平台式系统为主,同时辅以星光、地形匹配、GPS、寻的制导等技术,形成复合制导体制。惯性制导系统通常由惯性测量装置(陀螺平台)、计算机、控制或显示器等组成,惯性测量装置包括测量角运动参数的陀螺仪和测量平移运动加速度的加速度计。计算机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获得运动物体的速度和位置。导弹的计算机所发出的控制指令,直接送到执行机构控制其姿态,或者控制发动机推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时间,将导弹引导到目标区内。惯性制导负责早期和中段指挥导弹飞向目标大致方向,而其他的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卫星制导、星光制导,以及S300等远程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作为末段攻击过程中的精确制导方式。
图9 采用复合制导的俄罗斯S-300V地空导弹系统
工作频段将向传统频带两端发展。目前,在役“哈姆”导弹频带为0.8~20GHz、“阿拉姆”导弹为2~20 GHz。而防空雷达工作频段正向传统频带(2~18GHz) 的两端发展,即米波和毫米波方向。相应地,未来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天线也将向着更宽的频带0.1~40 GHz方向发展。
制导方式向多模制导方向发展。单一制导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电子战的作战要求,反辐射导弹导引头正在由波束制导向复合制导方向发展。通过改进制导系统,与红外、毫米波主动制导、激光、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组合,形成复合制导能力,优势互补,即可提高对雷达目标攻击的准确性,又可在失去目标雷达辐射的电磁波时继续利用其它制导技术完成作战任务。采用微机编程控制,对付雷达紧急关机,提高导弹自主作战能力,以及有效对付频率捷变干扰。
接收机向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方向发展。未来打击目标由辐射源扩展至非辐射源,作战方式是防区外发射,对导引头接收机提出更高要求。在接收辐射能量方面,要求导引头能在敌防空系统的杀伤距离之外截获和攻击目标;能在远距离从目标旁瓣或后瓣探测并截获目标或者辐射源;能利用附加辐射,如指控车、发电机、车辆等工作中产生的辐射进行跟踪。据美国海军估计,反辐射导弹的探测能力,当附加辐射(或称无意辐射)功率为1W时,现有的导引头探测距离为4.8km;10W时为16 km;100W时为48km; 能在近距离跟踪目标雷达主瓣内的大信号。为此,导引头的接收机要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
接收天线向共形化方向发展。AARGM采用共形天线取代单柱式螺旋天线,已进行多次装备共形天线阵的AARGM 发射试验,开发了一组独特的处理算法与天线、传感器系统。可处理多模导引头信号,测角精度高,对近轴目标能达到1º~3º。导引头被动接收天线频带展宽技术、共形技术以及阵列技术是其中重要发展方向。
信息处理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在战区飞机上同时接收的电磁信号密度将达每秒百万次以上,信号体制多样化,防空武器的反应时间将显著缩短,这些都要求导引头在信号处理速度方面有较大提高。同时,要从战场高密度的信号中分选出差别很小的雷达信号,对虚假信号和镜像信号的抑制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提高导引头存储、分析、识别和记忆能力。最终实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自主搜索、跟踪、锁定多种体制目标雷达。
惯性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洲际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最新发展进展,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敏感器向高精度、小型化方向发展